毛神人艾灸馆颈椎病
舒筋活络松筋骨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最新观点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是退变或损伤导致脊髓椎动静力学平衡失调,出现异位压迫或化学刺激或免疫反应而引起。颈椎病的分类目前有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等。
1颈型症状表现:以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尤其是患者常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取被迫体位,个别病例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
穴位定位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项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间凹陷。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艾灸方法1、颈夹脊穴温和灸患者可自觉热感透向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2、肩井穴温和灸患者可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3、风池、大椎穴温和灸风池、大椎穴均为头项部要穴,合用能疏风解表、通络止痛。患者可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2神经根型症状表现: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以下者可见颈僵硬,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常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穴位定位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方法1、颈夹脊穴温和灸患者可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2、肩井穴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3、大椎、肺俞穴温和灸大椎、肺俞穴合用重在疏风、解表、散寒、止痛。患者可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腕部;如感传不能上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3椎动脉型症状表现:常见症状为当头颈活动到某一位置时,突然发生眩晕及下肢麻木无力而摔倒,意识往往清楚;椎动脉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穴位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在后正中线上,第7项椎棘突下凹陷中。
艾灸方法1、神庭、大椎穴温和灸神庭、大椎均位于督脉,合用能祛风、通络、止痛。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每次每穴的施灸时间以灸感消失为度。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施灸宜忌(一)宜
1、施灸前应详细告知患者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和紧张感。
2、施灸时应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采取舒适的体位,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施灸时间应根据病情不同,个体不同而各不相同。要注意防止艾灰掉落灼伤患者,或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3、施灸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二)忌
1、不宜施灸人员婴幼儿、孕妇、术后伤口未痊愈患者。
2、不宜施灸疾病昏迷、肿瘤晚期、脑出血急性期、血液病、大量吐(咯)血。
3、不宜施灸部位感觉障碍、皮肤溃烂处,植入假体部位。
4、不宜施灸状态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
5、灸后不宜事态灸后3小时内灸疗部位忌接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