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什么中风后会出现瘫痪侧的肩痛及
临床经常有中风的患者及家属问我,患者平时瘫痪侧的肩手没有受到外伤,也没有肩周炎、类风湿等疾病,为什么中风后一段时间会出现瘫痪侧的肩部疼痛及瘫痪侧手的肿痛呢?有的患者疼痛剧烈,不敢让陪护、家属及治疗师触碰他的肩部及手,疼痛甚至影响到夜间睡眠。其实,这是中风后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是指中风患者在疾病恢复期的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和患侧肩疼痛,并使手的运功功能受到限制。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多发于中风后1~3个月,最早可能在发病后第3天发生,最迟则为6个月。发病率约66~74.1%。肩手综合征一旦发生,将严重妨碍康复,应及早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患手和手指变形,使患手的功能全部丧失。
肩手综合征分为三期
1期:以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被动活动后可有剧痛为特征。
--患手突然浮肿,很快发生患侧运动范围明显受限。
--水肿主要出现在患手的手背,包括掌指关节、拇指及2~5指,皮肤失去皱褶,尤其是近端和远端的指间关节。
--水肿触及有柔软感和膨胀感,且常终止于腕关节及近端。
--手的肌键被掩盖而看不出;手颜色变为橘红或紫色,尤其是手处于下垂位时;手有微热和潮湿感,指甲苍白或不透明。
--有患肩和腕关节疼痛,ROM受限,尤其前臂被动外旋时,腕关节掌屈时更为严重。
--指间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突出的指骨因水肿而完全看不出。
--手指外展严重受限,近端指间关节仅能稍稍屈曲,完全不能伸展,被动屈曲即疼痛;远端指间关节可伸展,但屈曲几乎不可能,且屈曲时即感疼痛。
2期:以皮肤与手的小肌肉明显萎缩或挛缩为特征。
--手及手指有明显难以忍受的压痛加重。
--肩痛、运动障碍和手的水肿减轻。
--血管运动性变化,如皮肤湿度增高和发红。
--患手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常可见手掌腱膜增厚和手指呈爪型及手指挛缩。
--X线透视可见患手骨质疏松样变化,肉眼可见腕骨间区域的背侧中央和掌骨和腕骨相结合部出现坚硬隆起。
3期:水肿和疼痛完全消失,手的活动能力永久丧失,成为固定的特征性的畸形手。
--腕屈曲偏向尺侧,背屈受限,掌骨背侧隆起固定无水肿。
--前臂外旋受限。
--拇指和食指间部分萎缩,无弹性。
--指间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即使能作屈曲,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
--手掌呈偏平,拇指和小指显著萎缩
--压痛以及血管运动性变化消失。
1期:持续1~6个月,立即治疗常可控制发展,且自然治愈。
2期:平均持续3~6个月,预后不良。
3期:不可逆,患手完全废用。
肩手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明,有外在因素及内在因素两方面:
(一)外在因素:
1、患肢长时间不活动,不良肢体位置摆放,或腕关节强制性掌屈使患侧上肢及手的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
2、肩部及手部继发性的外伤致浮肿,如过度牵拉患侧肩部,跌伤,灼伤等。
3、瘫痪后的肌肉无力失去肌肉泵的作用,使患侧上肢及手的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
4、腕关节过度伸展导致的炎症样的浮肿和疼痛
5、患手长时间的输液导致肢体制动及液体渗漏或长时间反复使用患手,诱发手部浮肿、疼痛。
(二)内在因素:
主要为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急性中风病发作,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系统,强化了从病变到颈髓的向心性冲动,在脊髓颈段后角形成病理性反射环路,导致肩痛、手肿。
(三)实验证明:
1、强制性过度腕掌屈,手的静脉循环将严重阻断。
--当腕关节处于中间位时,将造影剂注入手背的静脉内,在X线下观察造影剂流到是通畅的。腕掌屈后,则造影剂流动不畅。
2、中风患者患肩下降、上肢内收肌群肌张力增高、痉挛明显的偏瘫患者,则进一步压迫腕关节而使造影剂的回流更为受阻。
--推断:妨碍静脉循环的腕关节屈曲机制可能是偏瘫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的最基本原因。
考虑有关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进程,以上试验具有实际意义:
1)为何66~74.1%的患者发生的卒中后1~3个月?
--因为此期间患者难以得到在急性期时那样的护理以及监护,患者的手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强制性的掌屈位,而没有及时发现或忽略。
2)当上肢肌张力相对较低时,已经存在患手的腕关节以及肩关节屈曲,而腕关节伸肌群的张力确实低下,导致不能对抗腕关节的屈曲。
3)左侧偏瘫的部分患者存在左侧忽略症,或感觉功能严重障碍,患者不能注意到患侧上肢的不良良肢位的存在。
4)早期水肿手背占优势原因?
--因为手的静脉和淋巴管从解剖看几乎都在手背有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