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健康小讲堂肩痛吗看看你是否患上了
肩峰撞击综合征又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SIS),这一概念是由NeerCS于年首先提出。肩关节上举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导致肩峰下组织炎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它的上界由肩峰,喙突,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构成,下界是肱骨头。间隙内包含冈上肌腱,冈下肌腱,二头肌腱长头,喙肱韧带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
肩峰是肩胛骨的前缘。它在肱骨头的上方,当臂上举时,肩峰檫过或撞击肩袖的表面。这就造成了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疼痛可能是由于滑囊炎或肩袖本身的肌腱炎引起,也可能是由部分的肩袖撕裂造成。
分 类
从病因学角度可将其分为原发性撞击综合征和继发性撞击综合征,很多情况下两种病因同时存在。
★原发性撞击综合征骨性结构异常:骨性结构异常的研究指标主要有肩峰下间隙(AHI)的大小、肩峰分型、肩峰倾斜角度、肩峰指数、肩锁关节骨赘高度、肱骨头相对高度等。
肩峰下间隙的宽度因人而异,肱骨头到肩峰的距离平均为9到10mm。肩峰下间隙大小被认为是影响SIS形成的主要因素。当肩峰下间隙小于0.7cm时诊断SIS及肩袖损伤准确度较高;当肩峰下间隙小于0.5cm时,提示广泛性肩袖撕裂。
原发性撞击综合征的软组织因素:原发性撞击综合征肩部软组织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肩袖本身的退变,肌力减低、肩袖功能下降导致肩关节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在肩关节活动时发生撞击和磨损,加重了肩袖的损伤;二是喙肩韧带增厚,AHI相对减小,从而容易引发肩袖肌腱的损伤。
★继发性撞击综合征:继发性撞击综合征与肩关节反复过顶运动引起的盂肱关节不稳有关。肩部的过顶运动容易使肩袖与喙肩弓发生撞击,从而促进肩峰下滑囊及肩袖的损伤,导致SIS的发生。因此,长期进行过顶运动人群容易发生SIS,如游泳、投掷等。
根据肩袖组织的损伤情况,Neer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分为三期,Ⅰ期为肩袖水肿出血期;Ⅱ期为肩袖肌腱炎;Ⅲ期为肩袖出现撕裂。
症 状
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通常位于肩峰外侧,或位于二头肌腱沟处,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在病变初期,疼痛通常在肩部运动时出现,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动作,休息时无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静息痛和夜间痛。患者不能向患侧卧,睡眠翻身时经常被疼醒。多数患者肩部活动范围是正常的,一些患者由于疼痛,主动活动受限,而被动活动往往是正常的。由于疼痛,部分患者会感觉力量减弱。如果疼痛不著,力量减弱往往提示肩袖撕裂的存在。部分患者肩部活动时,肩部有响声,有人还有绞索感,这可能是由于肩峰下滑囊炎,肩袖或二头肌腱的病变导致。
体征:痛弧征、牵拉外展试验、Neer撞击征(impingementsign)和撞击试验(impingementtest)、Hawkins-Kennedy征)、空罐试验(Jobe试验)。
辅助检查
(1)X片: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及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典型改变包括肩峰下表面硬化和骨赘形成、大结节硬化及囊性变。通过冈上肌出口位可以评价肩峰的形状和厚度。
(2)B超:主要对肩袖、二头肌腱和肩峰下滑囊等进行检查。
(3)MR:主要对肩袖、二头肌腱、盂唇、滑膜、软骨和肩峰下滑囊等结构进行检查。
诊 断
满足以下五项标准中的三项,可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肩峰前外缘压痛;
2、上肢外展时痛弧征阳性;
3、与被动活动相比,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明显;
4、Neer撞击试验阳性;
5、肩峰骨赘,肩袖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
治 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保守治疗的方法及目的包括:应用药物及物理治疗消除肩峰下间隙的炎症;通过主动运动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通过力量练习保持肩部肌肉力量的正常。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辅助治疗、运动疗法、手法治疗(锻炼、按摩、热疗、红外线、激光、拔罐、针灸等;消炎镇痛;微创治疗技术包括急性期疼痛的射频脉冲、PRP注射等)。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的职业和运动水平的不同,至少应持续三个月,通常在半年左右。对于急性期患者,可以使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制动1至2周,期间应每天全范围活动肩关节数次,避免出现关节粘连。
手术治疗:如果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病人的症状不缓解,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采用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包括前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肩锁关节骨赘切除。如果肩锁关节退变严重,可行锁骨远端切除。
医院外科骨B病房开展的射频联合PRP及三氧灌注技术可适用于多种疾病,结合科室传统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所致的疼痛,改善肩部活动。是一种临床疗效显著、损伤小、见效快的成熟微创技术。
外科骨B病房
-转
外科骨B护士站
-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