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颈肩痛 > 疾病检查

因为有他,我们才认识了村上春树

时间还早,诺大的竞先厅里已挤满了人,经过门厅两侧一袭长裙的姑娘,三两台摄像机在中央闪着光,人群脚步窸窣擦身而过,好不容易觅得前排坐下,身后已是乌央央一片,听得身侧耳语,“林少华先生来了!”。

人物链接:

1、从年《挪威的森林》至今,先生已经翻译出版了村上春树41部小说和随笔集。他在村上春树身后,一手构筑了“村上中文王朝”。——翻译事业

2、他依旧“老老实实爬格子”,倾注心血于翻译这项“雕虫小技”。无论翻译或创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终是其明确的指向和追求。——学术态度

3、用先生“不谦虚”的话说,他不仅是翻译家,还是“半拉子”作家,先后出版了《高墙与鸡蛋》、《异乡人》等个人作品——作家梦

十八点三十分,先生准时踏入讲堂,西装革履步调沉稳,提包搁在身侧椅子上,落座时眉眼带笑,掌声经久不息。

“我和北二外杠上了”

据了解,年11月6日,林先生也曾做客二外分享翻译专业问题,而本次讲座,是先生与二外的第三次相遇,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和北二外杠上了”。讲座伊始,先生打开话筒便和同学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同昨天天津大学男生多相比,今晚明显女生居多,这让男老师的我心花怒放。”言罢,端起手边茶水轻抿一口,便算作是开场白了。

本次讲座,先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与翻译结缘的经历,并从“翻译之母语”“翻译之外语”和“翻译之文体”三方面展开讲解,妙语连珠引得在座同学频频叫好,两个小时的讲座,竞先厅内笑声四起,十余次掌声经久不息。

“犹记少时夜读,灯油落在眉毛上……”

先生介绍,自己是一九六八年冬天初中毕业的,本应七月毕业,但时值文革,无所谓学制。自己自一九六五年上初中,只勉强上了一年课,就因为文革,让才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没了下次。而老家东屋留给他最确切的记忆,就是在煤油灯下趴在窗台或矮脚桌上做作业和抄写漂亮句子时,“灯火苗时而‘嗞啦’一声烧焦额前头发”的光景。

文革期间,他曾经用四个月的时间两相对照摘录《四角号码字典》和《新华字典》,只因割舍不下两本字典不同的例句。十五岁至十八岁之间,先生的读书笔记涉及数目至少七八十种,时间跨越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零年,大体相当于人们最不看书也无书可看的“文革”前半期。而读书抄录漂亮句子这个习惯在先生一九七二年上大学之后也一直伴随着他,用先生的话说,既是“青春时代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文学语言修饰着的”,而修辞也回报了他,先生说,由此形成的修辞自觉带给他一个又一个宝贵机会以至若干人生转折点,也让他在心田为自己保留了一角未被世俗浸染的原地,以及对美的感悟和向往。

“翻译是特殊的母语写作”

先生在讲座中提到,最基本的翻译是传达意思,而好的翻译则能够再现表情、喘息、和心跳。翻译最重要的三点,就在于“母语”,“外语”和“文体”,而其中母语能力则为重中之重。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与别的作家不同,就在于“那一点点的灵气”,而这一点点让作品出类拔萃的“灵气”的熏陶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离不开译者的文字基础、国学功底和审美判断。

正如先生在谈及他的翻译观时所说,“信、达”固然重要,但三者间仍首推“雅”。要达到“雅”的美学觉悟,就必须以大量的母语阅读为基础,母语的熏陶,甚至比掌握外语来得更加重要。好的翻译,一定要有“灵气”。翻译,就是特殊的母语写作。

“文学翻译必为文学”

先生还向我们讲道,翻译需要四种功底:修辞自觉,语言功底,语感和审美灵性,简言之,就是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这些能力的积累,一定是先于动笔的,最后的翻译,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同样一句“Iloveyou”,译成中文,可以是张爱玲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可以是宝玉那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也可以是王家卫那一段“我很久没有坐过摩托车了”的经典阐释,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语境下就会有不同的译法,其间把控,还要看译者的水准。

我们还向先生了解到,也许有一天,实用翻译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文学翻译的地位,在近二十年内都不会被动摇。究其缘由,就在于文学翻译中“人”的作用。先生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会流失一部分自己的味道,也会增添一部分译者的味道,在这一增一减中,文学作品便获得了新生。而文学翻译中最重要的,便是审美忠实,只有做到审美忠实,文学翻译才能够称为文学翻译。审美忠实,需要译者有着对文本的欣赏能力和微妙的语感,要做到这一点,除文本的大量阅读外并无他法。

“中国翻译事业前路仍漫长”

当记者问及再看当年作品会有如何感受时,先生缓缓点头笑道“艺术这个玩意儿,此一时,彼一时。即使是我本人,翻译得不如过去(的可能性)也是大大有的。如果现在翻译《挪威的森林》,技术可能更加老道,但和20多年前的我相比,那种灵气、锐气、不受语法约束的骄傲,恐怕很难再有了。”

而对于中国翻译行业的现状,先生则表现出了不少忧虑,老一辈因为年龄关系退出了,新晋的年轻人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中文功底不足,虽说译作不少,但精品却不多。此外,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自然会越来越高,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要走出国门却并非易事。虽然理论上来讲,任何语种都可以互换,但由于中文词汇相对更加丰富,翻译也更为困难,中国的翻译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等我老了就回到乡下,告老还乡”

当记者提起“人无癖不可与之交”这句话时,先生轻笑道“我有洁癖,文字上的洁癖。”谈及日常生活,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秩序比较看重,像书房凌乱不堪这样的情况,一般可能认为是大学者风度,但他觉得还是要修饰整齐一点。另外,时常自称“乡下人”的先生还对自然有着极度的热爱,“看牵牛花,看云,看花草树木,内心会变得非常平静。”“我很喜欢田园风光,等我老了就回到乡下,告老还乡(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

学生记者

高旭洋欧碧蓝

摄影

张沛

编辑

赵盼霞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去哪里治疗白癜风
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zngk.com/jjtjc/1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